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眼儿媚·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范成大 范成大〔宋代〕

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暖融融的阳光穿过飘浮的紫云落到平地,天气晴朗暖和,敞开了轻暖的皮衣。让人困倦的天气,沁人心脾的花香,就像正午的酣梦让人陶醉。
春日的慵懒恰似池塘里水面上泛起的如丝丝缕缕春愁般的涟漪。碧水轻荡,东风柔软无力,水面像要皱起微波又像微波将被抹去。

注释
眼儿媚:词牌名,因张孝祥词“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句而得名。又名《秋波媚》、《小阑干》、《东风寒》等。双调,四十八字。上阕五句,三平韵;下阕五句,两平韵。
萍乡:今江西萍乡市。小憩:短暂休息。
酣酣:指太阳如醉。艳盛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日脚”,云缝斜射到地面的日光。“紫烟”,映照日光的地表上升腾的水气。“酣酣”,其色调之深。这一句是写初春“乍晴”景色,抓住了主要特征:云彩、地气都显得特别活跃,云脚低垂,地气浮腾;日光也显得强烈了,“日脚”给人夺目的光亮;天气也暖和了,“酣酣”、“紫”的色调就给人以暖感。“妍暖”,和暖、轻暖。“轻裘”,薄袄。这时的温度也不是一下子升得很高,并不是带给人热的感觉,这种暖意首先是包裹在“轻裘”里的躯体感觉到了,它一阵阵地传了过来。这一句是写感觉。总之,这天气给人的是暖乎乎的感觉。

  “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天色”即天气。这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作者调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赴桂林上任途中。据作者《骖鸾录》,乾道九年(1173)闰正月末过萍乡(今江西萍乡市),时雨方晴,乘轿困乏,歇息于柳塘畔。柳条新抽,春塘水满,这样的环境既便小憩,又易引发诗兴。而此时他出使金国载誉归来后调任广西,应该说是“春风得意”。于是在途中写下了这首即景即兴之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415-1416
2、 黎孟德.黎教授教你读宋词:巴蜀书社,2013:143

简析

  《眼儿媚·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是一首途中记感之作,其用笔轻灵、发语淡婉,而又略见春思旅愁。词的上片描写久雨乍晴所带来的阳春气候和连日跋涉所造成的旅途劳顿,将序中的记实文字演绎为形象可感的画面;下片写“春慵”尤为传神之妙,在词人所构置的温软氛围中,风、水、人都懒洋洋的。全词意境空灵美妙,深得花间词之神韵,让人如沐其中。

范成大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267篇诗文  412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行香子·述怀

苏轼 苏轼〔宋代〕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 苏轼〔宋代〕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石钟山记

苏轼 苏轼〔宋代〕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千尺 一作:千仞)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